Industry News | 广告新闻

公交车身广告不能随心所欲明年7月1日起执行新标准


长沙公交车辆车身颜色规定为三种,车身广告从内容到颜色与字体都有了明确规定。昨日,市公用事业局透露,22日,该局已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城市公交车辆车身颜色和车身广告的通知》,要求即日起,长沙市凡新增和更新的公共汽车必须按《通知》规定的车身颜色执行,凡车身广告到期的车辆必须按《通知》规定的车身广告位置执行。到明年7月1日前,全市所有公共汽车车身颜色和车身广告须按《通知》规定的规范到位。

“公交车辆车身颜色规定为三种,湖南巴士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为一种,湖南龙骧巴士有限责任公司为一种,其他7家巴士公司为一种。”市公用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三种颜色基本搭配为,湖南巴士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车身基准色为白色,配深绿色、浅绿色和淡绿色色带;湖南龙骧巴士有限责任公司车身基准色为白色,配淡绿色(色号与湖南巴士公司有区别)色带;其他7家巴士公司车身基准色为白色,配淡青色带。并且,车辆车身油漆工艺必须为烤漆。

《通知》要求,公交车车身广告字体必须规范,用语文明,颜色必须符合广告颜色规定,不能发布大红、大绿、大黄、大蓝和颜色太深的广告,严禁发布城市管理部门明确禁止发布的广告。且字体长度不得超过40厘米、宽度不得超过30厘米。

此外,《通知》要求车身广告位置为,车身两侧前轮后边缘线以后、两侧车窗玻璃最低位置水平线以下、车身两侧尾部边缘线1米以前为车身广告发布位置;车辆尾部有后引擎盖的,其引擎盖为广告发布位置,无引擎盖的公交车辆,车辆后部挡风玻璃下方250毫米至后保险杠以上及车尾左右两侧250毫米以内为广告发布位置,且广告边缘线必须裁弯取直;车身广告不得影响车辆各种安全设施和各种服务规范标识。除上述位置外,车身外其他任何位置均不能发布广告。

广告内容应健康、文明、规范,制作整洁、美观。商业广告制作发布不得违反广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药品、农药、医疗器械、食品、酒类、化妆品、烟草等特殊商品广告以及医疗广告的发布必须严格遵循有关专门性法规的规定。不得以公共客运车辆为媒体发布不雅观产品或宣扬低俗内容的广告。广告制作的材质必须环保、精美,保持画面不褪色,不鼓泡、不残缺、色泽鲜明整洁,广告张贴平整。严禁使用低劣油漆作为广告制作材料。

市客管处负责人表示,将根据公共客运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公共汽车车身颜色和广告的督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将及时依法进行查处。

2009-01-03 14:03:07

央视广告代理案引起争议

倍受关注的浙江奥康公司与央视广告代理公司合同纠纷一案,日前终于有了结果。浙江省永嘉县法院一审判决央视广告代理公司败诉,责令其赔偿浙江奥康公司违约金314.76万元。此判决结果一出,即引起一片争议。央视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判决不能理解,因为央视已提供了有效的证明但法院未予采纳;央视代理公司代理律师则认为,此判决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法院没有客观考虑双方产生争议的实际原因,完全偏向浙江奥康公司一方。 央视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新闻媒体是行使舆论监督的社会公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中央电视台这种国家级的宣传媒体,有着特殊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时刻关注时事变化并及时进行报导宣传。因此,央视的节目和广告播出出现变化当属正常,任何广告公司所代理的广告都要遵循上述原则。据了解,浙江奥康公司委托代理公司在央视发布广告并于2007年5月30日签署合同,鉴于中央电视台的特殊性,双方无法在签约当时确定2008年度合作项目的具体播出情况及播出条件,即该广告项目是否还继续播出?在哪个频道播出?以及在何时播出?播出费用如何?为此,在合同签署前,代理公司就2008年可能发生的变化和调整向奥康公司做了客观说明,而双方通过充分交流达成共识并在合同第八条就广告具体播出安排明确约定:「如因重大节日、活动及央视频道、节目调整原因,本合同广告发布的播出频道、时间以央视实际播出频道、时间为准。」合同第一条规定的具体时间显然只是初步的约定时间,真正的播出时间当以合同第八条的约定为准。央视广告代理公司律师认为,浙江省永嘉县法院认为该条款「只是针对特殊情形处理的约定」,显然是对上述条款的错误理解,也没有顾及新闻媒体的特殊性。事实上,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严重的冰雪灾害,加上春节联欢晚会、「两会」召开以及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等重大事件,央视节目调整频繁,浙江奥康公司的广告发布当属依约履行。 判决下达后,媒体曾在第一时间致电该案主审法官李晓光,请他对该案上述判决发表看法,但他以当事人尚未接到判决书为由拒绝回答。据记者了解,央视广告代理公司已向温州市中级法院上诉,二审开庭日期尚未明确。
详细>>

“先锋、改革者、传奇人物”孙玉胜:“放得开”也要“把得住”

能够分配进中央电视台,曾经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理想。但是对于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孙玉胜来说,这份工作似乎并没有令他欣喜。因为,当时的电视远没有现在这样大的规模和影响,做电视对于经济学出身的他来说有点“阴差阳错”。然而,“这个时期其实正是中国媒体实力大调整的前夜”,当时的孙玉胜并不知道迎接他的是一个即将步入黄金发展阶段的事业。 两三年后,电视超越广播成为第一媒体。这时尚在新闻一线奋战的孙玉胜虽然感受到了电视新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比如增加了时效性、强调了信息量,但是能够让他记忆深刻的栏目只有一个《观察思考》。1993年,孙玉胜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闻早间节目《东方时空》,随后几年间,随着《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栏目的相继问世,孙玉胜这个名字开始与“先锋”、“改革者”、“传奇人物”联系在一起。 开荒早间时段 “远方是敞亮的,眼前却是模糊的。创业的乐趣也许正在于从无序中寻找头绪,于纷乱中探寻规律,在未知中发现新的大陆。” 1992年10月,结束了充满兴奋、争论的《广东行》(一部反映广东改革开放的电视片)摄制组生活,孙玉胜带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回到了北京。在一个洒满阳光的秋日早晨,时任央视新闻中心主任章壮沂交给了孙玉胜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任务:“台里决定把早间时段开发出来,已经物色了几个人,由你来牵头负责。” “早间”是什么?是露水清凉的林荫道还是热气腾腾的大饼油条?带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孙玉胜开始了对早间节目的设计。 “最初的设想是在早间新闻之后安排一个40分钟的节目重播,把央视磁带库里积攒多年的经典节目盘活。”但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再受欢迎的节目过几年看价值也会减小。接着,筹备组又把节目定位在了服务性,但是这个方案再次被推翻,因为服务节目“很难产生轰动效应”。 “远方是敞亮的,眼前却是模糊的。创业的乐趣也许正在于从无序中寻找头绪,于纷乱中探寻规律,在未知中发现新的大陆。” “突破是从检索当时的电视栏目还缺少什么开始的,这在后来成为创办新栏目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最终,首先确定下来的是一个新闻人物专栏,其次是关注社会的现场报道专栏,第三是生活服务专栏,第四是一个音乐电视点歌专栏。这时已经到了1992年12月,离预定的1993年3月1日的开播时间还有三个月。 接下来,人手的短缺问题马上显现出来。时间、王坚平、童宁、梁晓涛、张海潮……即使有了这些后来在电视届赫赫有名的精英加盟,早间节目依然“缺人”。孙玉胜说:“当时,事业单位的体制决定了我们只能在编制内考虑,而大家都有自己所属的栏目,能集中起来做早间节目的人很少,能集中起来制作我们想要的节目的人更少。”于是,更多的人员物色开始瞄向台外。“办法不是我们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形势逼出来的。”从刚开始的“只是过来干活”到后来的社会公开招聘,早间时段的开发无意中也开辟了央视的第二用工制度。 《东方时空》时代 有人说当年的《东方时空》就像电视界的延安,一种强大的感召力让年轻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 《新太阳60分》是孙玉胜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影响为早间节目最初设计的名称。然而,创意的兴奋还没有退去,时任台长杨伟光以一句“难道还有老太阳吗?”让孙玉胜的热情瞬间消失殆尽。彼时的孙玉胜对“太阳”二字情有独钟。几轮考虑后,最终,替补名称《东方时空》横空出世,开播时间也调整到了1993年5月1日。 2008年10月,谈及15年前《东方时空》的开拓性,孙玉胜最先肯定的是其对新闻现场的重视。上世纪70年代新影厂出的《新闻简报》完全就是画面加解说,没有一句现场同期声,后来的《新闻联播》、《观察思考》有了记者出镜报道,但是那时更讲究解说词和思想性,现场仍然是被忽视的。到了《东方时空》,新闻现场成为一种常态追求。“当时有一个口号叫24个小时等着你,如果有新闻线索我们24小时可以到达。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目前新闻实践强调的也无非如此。” 上世纪90年代初,MTV刚刚传入中国,为了在早间时段体现出娱乐性,《东方时空》引入了这种当时被视为最前沿的音乐形式。当年《东方时空》投资拍摄了很多MTV,比如民歌经典系列,也推出了一批新歌手。“现在KTV里还有当年我们推出的歌曲,像《阿莲》、《大中国》等都流传了下来,其中有些歌曲通过发行授权,还把投资收回来了。”对于这些广为传唱的原创作品,谈笑之间孙玉胜充满了自豪。1996年,《东方时空》千期改版,“壮士断腕”撤消了正处于颠峰时期的《音乐电视》(前身是《东方时空》金曲榜),这是《东方时空》第一次撤消一个栏目,自此后,《东方时空》早间节目“新闻杂志”的定位日益凸显。 1993年有媒体这样评价《东方时空》:“中国人最熟悉的音乐可能要数《东方时空》的片头曲以及第五套广播体操的配乐——《东方时空》使一些人早上起床要伴着电视里的晨曲洗漱了。”除了在节目内容和形态上的创新,《东方时空》在管理及运作体制上的实验也是其名噪电视界的缘由。 开播前的《东方时空》通过“承包方案”第一次提出了“要改变中国电视观众早晨不愿意打开电视的习惯。”随后,孙玉胜起草的紧急报告《关于早间节目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为《东方时空》获得了最早的启动经费——20万元,暂借。这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借钱办节目,栏目开播一个月后,20万元全部还清,来源是广告收入。再后来,“以节目养节目,经费来源以广告收入为途径”的“放权”方案让《东方时空》充分体会到了广告与栏目互动的快乐,“《东方时空》连续好几年广告收入近两个亿。” 在电视圈内,有人说当年的《东方时空》就像电视界的延安,一种强大的感召力让年轻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也有人说《东方时空》更像是电视界的深圳,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实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新闻评论部 “那个时候,电视其实是缺少品种的,也不讲究电视的规律,特别是新闻的规律,新闻评论部的节目还是做了很多的探索。” “加入新闻评论部是我们自愿的选择,我们愿意为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和尊严尽职尽责。在这里,我们崇尚求实、公正、平等、前卫。”孙玉胜认为在他担任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期间,最令他骄傲的是提议并主持起草了这个部训,这个部训也成为新闻评论部的文化灵魂。 “前卫其实是创新的另外一个角度,首先你的思维应该站在前沿,要有创新的意识、精神和作为。其次是在节目形态上有突破。再次是对内容的取舍,要反映观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新闻评论部曾经一度被视为中国电视改革的前沿阵地。当年这个部门诞生的一个最大动因是延续《东方时空》的示范效应,央视要在晚间《新闻联播》之后再开辟一个新闻版块。“当时这个时段有《观察与思考》、《今日世界》还有军事节目,在栏目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创办新节目的工作量很大,需要成立一个新的部门集结人员。” 1993年12月2日,新闻评论部正式成立。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开播。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开播。1997年,香港回归72小时直播。1999年,澳门回归48小时直播。1999年,国庆50周年直播…… 在采访中,孙玉胜一再提及这些节目的实验性特征,它们为后来很多新节目的诞生提供了一个标本。“因为在那个时候,电视其实是缺少品种的,也不讲究电视的规律,特别是新闻的规律,新闻评论部的节目做了很多探索。” 2008年初,央视新闻中心进行改革,对下设的九个部门进行资源整合,整合过后,新闻评论部不复存在,“大编辑部”意识和直播力度则在央视新闻频道得以强化。 “那么,如何评价新闻评论部?”记者问。 孙玉胜对这个话题似乎有些回避,停顿片刻后,他回答:“不管这个部门存在还是消亡,它的部门文化不应该消失。创新的意识、前卫的意识、对人命运的关注应该传承下来,融入其中会有创作的激情。” 2000年,孙玉胜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开始分管央视国际三年。2003年3月,孙玉胜成为中央党校中青班第十九期学员。一年培训结束后,他兼任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总裁。2005年5月,孙玉胜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自此后他的名字开始与奥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至于当年新闻评论部的那些“牛人”,不少依然活跃在央视的新闻舞台,尤其是那些“名嘴”们,敬一旦、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张泉灵、董倩、张宇……但凡遇到重大新闻事件,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至今无法被超越。”孙玉胜说。 “十年改革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记者问。 “第一是人。”没有犹豫,孙玉胜脱口而出。“就是集结了一些精英电视人才,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这步走不出去,不可能有后来的这些电视节目。” 第二是体制。发源于《东方时空》的“制片人制”、“主持人制”、“第二用工制度”等为央视乃至中国电视界探索出了一种崭新的管理机制与运作模式。 第三是文化。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样的文化能得到弘扬,什么样的行为要得到遏制,营造一种正气、平等、理想、真诚等“与理想者相对称的氛围”。 第四是平衡。舆论监督类报道怎样才能既要生存、安全,不给政府添乱,又能有效行使监督的职能?孙玉胜说,这种平衡其实指新闻节目要“跟得上”,首先是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要跟得上中央政府的要求,第二是要跟得上新闻事件,一定要有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其次,新闻节目还要“放得开”,不要过于谨慎。要监督肯定有人反对,肯定会有风险,但如果总瞻前顾后,节目就不可能有锐气,就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当然“放得开”也需要“把得住”。孙玉胜说,这些年,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提供线索的人太多了,他们其中也有不少人被以各种方式报复。所以,“我们必须考虑节目播出后会不会给‘线人’带来伤害。”毕竟,有很多“线人”不能估计到传播的力量,电视人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记得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反映考试舞弊的节目,里面有很多人参与代考,那时有一个‘线人’举报并且接受了我们采访,最终我在审节目时把他接受采访的段落砍掉了。这个节目播出后,考试被废掉,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人知道是谁举报了这件事情。”孙玉胜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也讲述了伍德沃德与历史上最著名的“线人”、隐藏了30年多的“水门事件”背后的“深喉”。 改变语态 “我当时想,这些节目最刻骨铭心的改变是什么?其实就是语态,把媒体的视角放低,不说大话,不说空话,用观众乐于接受的、平民化的表达方式。”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是孙玉胜在2003年写的有关央视十年电视新闻改革的故事,这本书在电视界几乎人手一本,且让很多人“读之不忍释手”。白岩松曾在《十年》的读后感中写道,“无论是作为他的老部下,还是作为一个和他从未谋面的读者,翻开《十年》这本书,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无处不在的‘人’字。如果你愿意寻找,就还能看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理想主义。” 孙玉胜则说,写《十年》时,副题“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让他琢磨了好几个月,等到终于想出“语态”这个词时又在担心是否有造词的嫌疑。“当时我在网络上检索了一下,只有涉及到语法时才有‘语态’这个词。我当时想,这些节目最刻骨铭心的改变是什么?其实就是语态,把媒体的视角放低,不说大话,不说空话,用观众乐于接受的、平民化的表达方式。‘三贴近’首先是从叙述方式开始。” “‘真诚面对观众’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不仅仅宣扬着栏目的态度,它也是一种可以指导节目操作的方法。”首先是“要像说话一样地说话”。 “关注离自己最近的事情。”在央视新闻类栏目大热的同时,地方台的民生新闻也在风生水起。孙玉胜认为,民生新闻受欢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关注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事情,关注新闻的社会性,这其实与都市报是一类性质。都市报为什么好看,除了它关心的内容,还有它表达的方式是大众的。 中国报业一度是“大报”不火“小报”火,“小报养大报”,但是有一份报纸很特殊——《广州日报》,这本是一份广州市委机关报,但是它的发行量很大,且80%是老百姓自己花钱购买。这份报纸无论是排版,还是标题,还是新闻的取舍,还是语言表达,都是都市化的,但又没有陷入“小报”的猎奇。“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和‘语态’二字密切相关。”孙玉胜说。 未来电视 “目前我们的直播还体现在重大事件的直播,如何突破直播的常态化是下一步电视改革的重点。” “现在的电视新闻一直在向新闻事件和深度报道两个方向推进。”孙玉胜表示,这几年新闻事件的报道变化较大,包括过去一直视为“禁区”的疫情、涉及到重要民生的公共卫生领域。“发,还是不发?从2003年的非典,2008的地震,再到最近的奶粉事件,都证明了媒体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是被动的。”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新一轮电视新闻改革开始。五年来,新闻频道经历了五次大的改版,直播逐渐常态化、系统化、立体化。“这当然是电视直播未来的方向,增加新闻性、现场感,更全面、更有细节。”这是孙玉胜眼里的直播未来。此外,重要的还有对人的关注。“今年四川地震报道时,人文化的最主要体现是对生命的关切,主持人是否流泪哽咽都是次要的。神七报道时,报道的焦点自然是宇航员的点点滴滴。” “但是,目前我们的直播还仅仅体现在重大事件的直播,如何做到直播的常态化是下一步电视改革的重点。”不过,孙玉胜也表示,与形态的改进相比,内容其实更重要。就像三鹿奶粉事件,最早出自《东方早报》的一篇报道,它并不存在直播。 “电视现在还是处于报道的时代。”孙玉胜认为,对于电视来说,尽管不乏评论节目,但是电视还是缺少评论。“评论是什么,评论是观点、观点,还是观点,没有观点就是报道。”不过不幸的是,真正的电视评论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被网络评论淹没了。而在实际操作中,电视评论也存在很多困难,“现在只能是尝试,然后缓慢地推进。”
详细>>

户外广告与城市相生共荣30年系列活动

据悉,由《亚洲户外》发起并与中国广告协会户外广告委员会合作,得到中国市长协会和中国经济调查中心支持,近30家全国主流媒体协助的“30×30找回都市——户外广告与城市相生共荣30年系列活动”日前已经全面展开。  本次活动选择国内30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广泛征集近30年来关于城市景观、特别是户外广告发展的经典影像资料,以城市的变革与户外广告的演进为轴线,再现城市风貌与民众生活的日新月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反映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时代变迁,检索中国城市变革的逻辑与影像,梳理户外广告业30年来的发展轨迹,弘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户外广告让城市更美好”的理念。  系列活动包括城市经典影像的公开征集、征集作品的巡展与专题论坛、出版发行中国户外广告30年大型画册这三个阶段,活动已于2008年10月中旬正式启动,将于明年初结束。
详细>>

地产广告大盘点:现实派+震撼派,谁能吸引你眼球?

促销卖楼便是当下房市广告的重中之重,而现在地产广告界的唯一诉求点就是“价格”。但是如何能把这样一句大白话说得更好听、更漂亮,这便是当下最热闹的价格广告大战。 《羊城晚报》就表示,地产广告想要避免同质化,在同一批广告中脱颖而出,而达到吸引买家的效果,的确需要多广告人费尽心思,各显神通。 于是人们终于可以看到,原来价格文章也可以这样地丰富,这样地五花八门。真可谓是一场登峰造极的“价格”大战。 “抢”眼球:要求发布在最醒目的地方 现象一:低首付,将首付数字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甚至广告上只有一个数字,这成为当下房市广告的最流行。 现象二:将首付、月供数字以及可购买的户型大小一目了然放在广告的最显眼处,提醒买家“租房不如买房”,尽快入市。 专业人语:这种广告的好处是直白。诉求点直接。在当下的价格文章中占到主流的地位。只是值得注意的是:假如用得过滥,又不是足够有着数的话,买家也会很快对这种广告失去冲动和兴趣。 现实派:做特价表、只关注目标客户 现象一:将一溜的价格表、促销表做成广告,各项要素清晰明了。有些楼盘干脆将销控表做成广告,上面划了一条条的“红叉叉”,原价与优惠价形成强烈对比。 现象二:广告只做给目标客户看,针对性很强。比如有广告便写“欢迎公务员团购优惠”,目标客户指向理财预期最为稳定的公务员群体。 专业人语:现实派做法对目标客户有效。假如是关注该楼盘的买家,则会非常仔细研究广告内文和促销表价格,以决定入市与否。而就目前而言,购房人群确实越来越狭窄。合富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入市欲望最强烈的群体为教师、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理财预期最为稳定、收入最有保障的群体。正是如此,广告针对这部分人说话也是有的放矢。 震撼派:回到2000年,15年一遇 现象一:“回到2000年价格”——雅居乐凯茵新城就直接打出这样的广告语,以“成本价”提出了一个确实足够震撼的价格话题,“2000年的价格,足够见底了吧!” 现象二:“15年一遇”重大购房优惠、“终极优惠”、“8级风暴”……这些夸张的字眼,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确实足够震撼人心,有价格战一触即发的味道。专业人语:广告便是夸张的代名词,在价格文章做到没办法做的地步时,怎么说话能吓到人就尽管来吧。在震撼派的足够夸张的广告话语中,折射出发展商极为急切的降价心理。而说到底,不管你是“黑猫白猫”,能抓到客户心理的便是“好猫”了。
详细>>

报业年会:提升报纸公共文化服务使命“四步走”

目前,我国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公益性报纸出版事业投入长期不足,报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等现状。如何转变这一局面,进一步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报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年会的第三分会场,与会嘉宾围绕“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公益性报纸的使命”这一话题展开研讨。 传播成败取决内容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报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传播的成败取决于内容。对此,《南方农村报》主编陈永表示,服务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报刊内容必须符合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居民的需要。只有这样,农民才会自愿掏腰包订阅。这一观点在此次年会上得到业界同仁的普遍认同。河南科技报社副社长李志民就表示,要实实在在做好报纸内容,考虑农民最需要什么、农民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报社应该为农民做些什么。 北方蔬菜报社社长周杰三介绍,为做好报纸内容,他们要求采编团队要具有实战性,要求办报会写稿、进棚会指导、上台会讲课。为更加准确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北方蔬菜报》还要求采编人员一周至少有3天进蔬菜大棚,一个月至少有两次为农民讲课。 人民铁道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温继武表示,真实、客观地反映行业读者和社会读者的心声,全面、正确地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行业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双向服务要考虑的基本问题。而这其中,充分发挥行业报在行业内信息完整、准确、快速、权威的优势,运用多种新闻载体对社会热点、难点以及重大社会现象和突发事件进行正确引导,是行业报在公共服务舆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努力提升自身活力 对于公益性报纸的发展以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农报刊负责人在发言中都表示,必须借助政府******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农村大众报》总编辑崔永刚坦言,现在补贴“三农”的项目很多,但为“三农”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涉农报刊却鲜有补贴,甚至有时还要上缴诸多税种,这无疑加剧了农村报的负担,因此,政府对涉农报刊的扶持力度应适当有所加大。其他与会嘉宾也表示,希望能够减免税费、给农民家庭直接补贴一定额度的订报费、健全农村发行投递网络、成立扶持涉农报刊发展基金。 希望政策扶持,并非意味着报社自身就不思进取。一些报业负责人提出,不管是未来将明确概念的公益性报纸,还是目前呼吁政策支持的涉农报刊,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活力、主动寻求发展途径、不能一味依赖政策扶持。为保障公益性报纸的健康发展,中国县域经济报社社长许宝健就提醒说,虽然现在对公益性报纸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和相关政策的******,但已经有部分报纸开始以公益性报纸自居,于是不思改革、不思改进,等着政策、等着扶持、等着补贴。“这种思想和观念是要不得的。有些报纸,本来就存在着‘生存靠补贴、发行靠文件,调动积极性靠提干’的倾向。这些不好的苗头应该及早提醒大家注意,以防公益性走偏。” 对此,陈永也表示,关于涉农报刊的政策******势必鼓励其走向市场,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之路,让报社在服务和满足农民的需要中发展壮大。崔永刚认为,在当前大环境下,应通过激发内部活力来实现涉农类报刊的复兴。涉农报刊要着力提升采编、经营的能力,认识自身的不足,主动探索改革方案,改革办报理念,树立“市场导向意识”,让干事创业成为主流。 零距离服务读者 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媒体的出现,涉农报刊在提供服务上开始多样化,让农民群众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村公共服务范围,也使涉农报刊得到发展。 陈永认为,若互联网在农村得到快速发展,涉农报刊也可以以电子报刊的形式出现。在谈到不断根据农村读者的需求变化创新服务手段时,河南科技报社副社长李志民介绍说,《河南科技报》搭建“三农”服务综合平台,联合河南邮政开通了6部科技110热线电话,组织农业技术人员24小时接听农民群众的电话,对群众反映紧急的事情,连夜组织专家去解决。此外,建设手机************和手机报,定期发布各类农资产品的价格和市场行情,沟通商品供求信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同时,还创立科技进修学校、农技110协作网、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免费接听、处理读者的电话咨询,免费向农村群众赠送报纸和科技书籍,免费举办科普讲座,免费举行测土配方,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周杰三也介绍,目前,《北方蔬菜报》正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手机报,利用手机传播信息,解决农村报刊投送难的问题。同时,该报还将建设视频平台,利用移动技术传输影像,让专家远程了解蔬菜的具体情况,实现异地诊治。
详细>>

中国市场踯躅手机变身移动PC诺基亚布局“移动”互联网

“当你走在长安街上,突然看见了人民大会堂后面那个巨大的蛋形建筑,你想知道那是什么,你该怎么办?”2008年12月10日,赵科林(ColinGiles)将这个问题抛向记者。 作为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赵科林并不是第一次向外界提出这个问题,也不是第一次就很快自己给出答案:“你只要拿出你的诺基亚手机,对着这个建筑物,拍下照片,手机就会自动查找网络资源,再给你带来详细的信息。” 这一幕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并非只是梦想。在赵看来,通过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手机将变成一个几乎无所不在的工具,是一个集沟通、娱乐于一体的平台,未来,人们可以没有电脑,却不能没有手机。 这也是诺基亚正在努力的方向。2006年,诺基亚提出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并为此展开战略布局。这家一直以来以手机制造商面目示人的厂商,两年以来的互联网之路走得如何? 对此,诺基亚相关人士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提醒记者:“不要忘记,我们的主业曾经是木材纸浆,甚至在20年前,通信在诺基亚业务中的比例还很低。” 手机变身移动PC “目前全球有35亿手机用户,预计到明年第一季度会增长到40亿,其中有10亿是诺基亚的用户。未来,诺基亚希望再卖10亿部手机。”2008年12月2日,诺基亚CEO康培凯(Olli-PekkaKallasvuo)在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NokiaWorld2008”大会上雄心勃勃地表示。 两年之前,康培凯接过诺基亚CEO的职位,当时诺基亚已经在手机行业赫赫有名,但如何让这种优势持续下去成为他思考的方向。 康培凯提出来的解决之道是再次转型,方向是让诺基亚成为真正融合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公司。需要说明的是,这次转型并不是以抛弃手机为代价,而是利用目前在手机上的优势,迅速向移动互联网布局。 众所周知的是,诺基亚为此做了一系列加减法:一方面,把其通信设备业务与西门子通信一起合并成立了诺基亚西门子公司;另一方面,以80亿美元收购了地图和导航软件公司gate5,收购了向用户提供照片、视频等共享服务的媒体共享网站Twango,收购了移动广告公司Enpocket,以及以81亿美元收购了导航领域的地理位置服务商NAVITEQ。 诺基亚负责服务与软件的副总裁NiklasSavander表示,游戏、音乐、短信、地图、媒体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五个必需的服务,而诺基亚的投资方向和资源投向也会围绕着这个方向。据介绍,截至目前,已经有35%的诺基亚用户通过手机听音乐,其游戏业务已经在130个国家推出,地图业务覆盖全球200个城市,在70%的国家拥有点对点的导航,用户达600万,而到2010年,诺基亚出货的手机中将有3亿部拥有GPS功能。 在2008年12月2日的“NokiaWorld2008”大会上,诺基亚负责市场的副总裁AnssiVanjoki在把一台台式机推上讲台后说道:“诺基亚宣布向互联网转型以来,一直致力于把手机变成移动电脑。”也就是说,与之前销售的10亿部不同,诺基亚未来将销售的10亿部手机会是融入了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电脑。 什么样的手机是真正的移动电脑?AnssiVanjoki认为:首先,要有宽大的屏幕;其次,要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拥有上面提到的互联网服务。 手机上的社交网络 为了向移动互联网转型,诺基亚提出了ConnectingPeople(把人们连接起来)的口号,让人们JointheCommunity(加入社区),要把互联网变成“你的互联网”,从而构建起手机上的社交网络。 一部手机一般而言只有一个人使用,这种能具体到个人的工具特性,使之更能成为社交网络的有效载体。 为了打造手机上的社交网络,2007年8月,诺基亚推出了其移动互联网门户Ovi.com。一位诺基亚人士向记者介绍,如果在Ovi上拥有一个账户,你出去旅游,将自己拍的照片通过自己的账户实时发到Ovi上,你的朋友即使在万里之外,也很快就能在电脑上欣赏你的照片。 美国分析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分析师JulieAsk指出,社交网络成为了人们网上行为的“窝”,根据她的调查,现在有50%的人用手机拍照片,有15%的人将手机上的照片输出到电脑,而以后大家可以直接通过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分享它们。也就是说,手机将成为社交网络的核心,它会将Facebook、YouTube等社交网络连接起来。 JulieAsk说,全球有很多地方的人们没有PC,但他们现在已经拥有了手机,比如非洲。尽管2006年她去非洲时发现那儿和她十年前去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他们用上了手机。 不过,AnssiVanjoki说,Ovi并不是纯粹的社交网络,而是诺基亚提供给大家的一种环境,它不是排它的、惟一的,而是非常具有包容性,可以把多种应用整合在一起。在本次大会上,诺基亚发布了N97,这被认为是一个最全面的Ovi手机,整合了几乎所有的Ovi服务。 目前,Ovi正在寻求与全球各地运营商的合作,并且已经与沃达丰、Orange签订了协议,进行利润分成。 中国市场踯躅 然而,Ovi能否成为连接其它社交网络的桥梁,诺基亚能否成为移动社交网络的未来中,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觊觎移动互联网蛋糕的厂商并不在少数,并且他们也已经从不同方向冲入了这片蓝海。 “诺基亚现在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摩托罗拉和三星,而是更具有野心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2007年是诺基亚的移动互联网战略经受考验的一年,苹果、谷歌的出现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的格局。苹果研制出了很受欢迎的手机终端iPhone,此后又推出了AppStore,让开发者可以卖软件赚钱,形成了围绕iPhone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如果说苹果是和诺基亚一样,是从终端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那么浑身上下没有硬件资本的谷歌则通过开发手机操作系统成为了诺基亚的另一个劲敌。随着谷歌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的推出,以及2008年基于Android系统的手机GPhone问世,通过操作系统占领市场的战略已经逐渐奏效。截至2008年11月9日,Android旗下的开放手机联盟已经有了47家成员,涵盖了运营商、手机厂商、芯片商、软件商等许多产业链上全世界重要的厂商。 除了苹果、谷歌等企业之外,移动运营商对此也跃跃欲试。比如,中国移动通过它的“心机”订制方案,在定制的手机中捆绑中国移动本身提供的服务另外,中移动还在研制自己的操作系统,在应用层上完成对自己业务的捆绑。 “实际上,在2006年底,诺基亚拥有着最佳的机会。”上述人士表示,“当时苹果手机还没有出现,谷歌还没有推出操作系统。” “移动互联网的格局尚未确定,但诺基亚的地位相信会非常重要。”上述业内人士说。 据NiklasSavander介绍,Ovi目前已经在全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且有意思的是,“其在新兴市场的接受度更快,在成熟、发达国家市场反而慢一些”。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诺基亚的互联网战略在不同市场推进速度的差异。比如,中国是诺基亚最大的单一市场,按照常理,中国理应成为诺基亚互联网战略的重 要阵地。但是由于其在中国尚未获得互联网经营牌照,Ovi目前也就还没有中文网站。诺基亚相关负责人亦没有透露中文版的推出日期。 此外,诺基亚推崇的地图服务在中国亦无法访问。由于中国在地图方面的管理政策原因,诺基亚尚不具备在中国提供地图服务的资格,“这就像当初谷歌遇到的情况类似,由于谷歌没有地图测绘权,谷歌只能选择和高德合作,使用后者提供的电子地图”。 12月10日,诺基亚宣布其N-Gage移动游戏服务中文版正式上线。通过Web登录,国内玩家即可在线下载并体验各种最新的N-Gage手机游戏。据记者了解,这是诺基亚第一款针对于中国消费者的汉化互联网产品,稍稍补上了其互联网战略在中国市场的缺席。值得注意的是,在诺基亚的互联网战略中,其中国相关分支机构亦开始摆脱仅仅是销售队伍的形象,开始担纲起了核心研发。12月10日,诺基亚高级副总裁和诺基亚北京研究院负责人HenryTirri表示,该研究院未来的四大研究方向中有两项就是基于互联网战略的,分别为丰富情境建模和未来用户界面,前者主要负责在多种情境中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而后者主要是发展人机交互手段。
详细>>

互联网渠道在移动市场营销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该如何建立运营渠道

既然已经确认互联网渠道今后在移动的市场营销中将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什么样的互联网渠道、如何培育我们的互联网渠道,和在这个渠道上推广什么样的产品。 第一个,互联网渠道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个目前很难有定论。但是根本上,最后一定是具有大规模用户群的,这个和互联网的规则是一样的。只有高的IP和PV,即高的用户数和访问量,才能有好的影响力和推广效果。目前我们的门户,或是自有业务营销平台,飞信客户端、还有未来的139社区等,都是有这个未来的。 然后,如何推广和培育互联网的渠道呢?现在看来,至少传播、营销、运营、维护、分析这几个方面至少是必须的。 渠道传播,就是引入互联网的传播手段和利用互联网资源或自有资源扩大我们渠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让更多的用户知晓了解我们的渠道。一个,和合作伙伴网站进行广告(链接)的置换,或是在市场部统购的网站上发布广告链接,其中像QQ、淘宝、百度、搜狐这些重量级的网站,对渠道的迅速大规模传播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一个,是结合目前移动的自有互联网资源推广。比如说自有的门户网站、飞信、手机邮箱等,都可以为渠道的推广提供帮助。或者说,这些也都属于不同类型的互联网渠道,都有着各自的重点用户群……我们可以或者说应该把这些已经很好的、或者说已经投入了很多资源的互联网渠道,整合起来,经常做一些联合的产品/渠道的推广营销,来把他们打造为互联网渠道群,覆盖大多数的互联网用户。还有呢,就是在一些博客论坛上以曝光等吸引眼球的软性方式来进行推广,眼球经济嘛,自是如此。 营销推广,就是要制造热点,吸引用户在知道了渠道的存在后,来访问我们的渠道,或是来尝试渠道上推广的产品。具体的,按照互联网的规则,热点营销——即突发时间的营销活动和日常节日的有营销活动是必须的——提供和主题相关的业务的营销活动,提供奖品等。一个,是进行的地市的营销。地市把优秀的个性化的业务、产品放在我们的互联网渠道上来,一个解决了地市资源不足难以大规模推广的难题,对于渠道,各地市移动的号召力和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必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来访问我们的渠道。另一个,就是结合移动自己的渠道优势,进行无线营销。比如短信自带营销广告追尾、对忠实客户进行短信精确营销、地市下发营销活动的彩信周刊、利用WAP PUSH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当然,在渠道上进行产品业务推广时,不能仅靠一个渠道,要进行整合营销,就是在我们的众多互联网渠道上一起推广,这样才可以使受众大大加多,而提高成功率。 渠道运营,这个是一个渠道能否长时间的维持庞大用户群的关键。怎么运营呢?首先要保持热度,建立更新机制。就是说渠道所呈现的产品或业务,要能不断的更新或不断的进行包装,制作不同类型的专题,挖掘他们在不同情形下的所能提供的服务。然后是要维持用户的粘性,还要让渠道具有和用户互动的能力——这在互联网上和容易实现,也是渠道必不可少的功能——允许用户评论、反馈、推荐,提供相应产品的调查问卷,或是允许用户自我制作内容在渠道上分享(UGC),提供用户空间以管理其业务(订购关系),针对用户喜好进行推荐,提供积分机制……这部分的工作无穷无尽。总之,就是希望如果渠道能提供个性化的交互的能力,是最好的。 当然,决定性的部分,是给用户以适合互联网用户群的优质的用户体验,无论是渠道还是产品或业务。渠道登录流程的优化,渠道内容展现的优化(像提供业务的分频道分类展示),渠道上的业务其订购流程的优化,和第三方如有接口还有接口的优化,渠道产品的质量的监控、渠道自身搜索能力的优化(包括提供热门关键字),还有渠道是否有帮助中心和在线客服等等……按互联网规则,用户怎么想我们怎么做,用户体验和用户习惯是第一位的。 渠道维护,这也是重要的工作。因为本来移动在互联网上硬件部分就相对电信劣势——互联互通一直是绝望的问题。我们的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分布在电信、网通的网络侧,要他们来访问移动的互联网渠道,速度慢就是严重的瓶颈。所以,进行网络速度的提高(进行专线建设)、增加系统容量、进行渠道的系统结构优化,对业务提供客服/投诉处理等等事情,任重道远。 渠道分析,毕竟移动的互联网渠道的产生和运用在目前来说并不成熟,所以对所有的渠道访问、传播、营销、运营、维护进行统一的收集、分析、反馈和总结是必须的。积累,也只有积累,才能使我们的互联网渠道的建设工作,越做越好。 最后,移动的互联网渠道上到底应该推什么产品,才能发挥互联网渠道的优势,才能补贴互联网渠道的建设维护费用,或是为移动提供盈利,创造新的蓝海?这个目前来讲,也是很为难的一个问题。 我是这样想的:一个,我们的话音服务的推广,随着话音收费的降低和竞争的加剧,随着低付费用户的增长(如农民的市场),可能ARPU值的降低是个趋势。而且,我们的单个营业厅,特别在城市里,现在访问的人流一般很难增加,或是还会减少。这样,我们的实体渠道的盈利,逐渐和渠道本身的维护费用比,可能越来越不占优势。那么,话音品牌的推广,更多的分流到我们的互联网渠道,让移动互联网渠道来吸引用户、留住用户、降低我们的营销成本,可能是个好的主意——互联网的普及,也已经是趋势啦。 一个,我们的数据业务的推广,目前是没有找到好的推广办法的的。例如139邮箱呀、飞信呀,之前地市公司利用营业厅、进行大规模广告宣传、或是赠送话费让用户开通……但是效果比较差,即便是赠送话费,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送——只好群发短信等方法大规模撒网,而且经常只能换回一次的使用;而这些业务,还是我们认为很好的数据业务。但是,数据业务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息息相关,包括很多业务也是互联网业务在手机上的版本或增加了手机侧的访问、使用、提醒等。所以,依托互联网,进行移动数据业务的推广,应该是事半功倍的。比如说,飞信的推广方法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是用网吧渠道来冲指标——用户来网吧上网,网吧说服用户开通飞信(如赠送一小时上网时间),然后网吧获得5元酬金……但是如果我们是用互联网渠道来进行这个推广,可能就更简单,还会少些成本。 还有,对于互联网业务的手机侧的增值服务,用互联网渠道来营销推广,应该也是水到渠成的。但是,移动目前好象还没有什么互联网侧的业务——其实这部分的业务和产品,既然移动都已经迈入互联网,就该研发一些。其实,我感觉重复不一定就不行,如果把有前景的互联网服务,我们也拿过来提供,然后增加无线侧的功能复制,那我们就能提供无缝的此类服务(无线+有线),其实也就是带给了用户更好的体验,那么也会抢到很好的市场的哈。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开始吧。
详细>>

看收视率投广告 公交移动电视分传统电视‘蛋糕’趋势明显

12月11日下午,继在北京、上海成功闭幕后,新媒体趋势报告会暨中国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最新成果发布会最后一站广州站在广州花园酒店拉开了帷幕。会上全球领先的媒介和资讯集团尼尔森发布了其1年多时间对中国11个主要城市进行的大规模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调查报告。来自营销、广告、传媒界的专家学者和国内多家知名 4A 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等200多名嘉宾共同见证了这具有历史突破性意义的一刻。 一、公交移动电视推出“通用货币” -- 收视率 尼尔森携手世通华纳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在中国11个经济最活跃的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调查,此前已经在北京发布了青岛、武汉两地的数据,在上海增加发布了深圳、大连、南京三大城市的数据,此次在广州又增加发布了西安的调查数据。 从尼尔森的调查结果来看,公交移动电视的黄金时段集中在“07:00-09:00、17:00-19:00”早晚高峰内,从尼尔森陆续发布的对青岛、武汉、深圳、大连、南京和西安的调查情况来看,公交移动电视总体到达率已达95%,大部分城市黄金时段的收视率更是突破10%,已超过传统电视黄金时段的收视率。 尼尔森调查数据表明,青岛、武汉、深圳、大连、南京、西安六地从收视时长来看,六大城市的受众收看世通华纳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时长每周平均在3个小时左右,其中深圳表现突出,每周平均收看时长达到5小时以上,即每天收看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而从世通华纳资源在当地的占有率和触达率来看,六大城市的占有率均超过56%,大连最高为82.6%,其次青岛为80.9%;世通华纳公交移动电视的平均触达率在60%-70%左右。和当地电视台相比,公交移动电视在收视率上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在早晚两个收视高峰期间,青岛和深圳的收视率高峰均突破了10%,均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电视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率。 二、公交移动电视成本不到传统电视1/10 同样尼尔森根据调研得到的各城市公交移动电视分时段的触达率、收视率和收视千人数,可以精准地计算出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千人成本和收视点成本,方便广告主与当地电视媒体在媒体有效性上进行比较。 以青岛和大连为例,根据尼尔森公司对当地媒体的刊例价格进行测算,青岛本地电视频道全天的千人成本为95元/千人次,而晚间17:00-24:00的千人成本在77元/千人次左右,大连本地电视频道的全天平均千人成本为66元/千人次,而晚间在52元/千人次;而青岛当地世通华纳公交移动电视的全日平均千人成本仅38元/千人次,而黄金时段早6:30-9:00和晚间16:30-20:00的平均千人成本更低至27元/千人次,不到青岛当地电视成本的1/3;而大连世通华纳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千人成本更低,全天平均是21元/千人次,黄金时段仅7元/千人次,性价比优势相当突出。 而投资回报优势在收视点成本上的体现就更为明显,以武汉为例,根据媒体的刊例价格测算,武汉当地电视台的收视点成本平均在7841元,而武汉世通华纳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点成本全天平均为408元,仅是当地电视台成本的1/20。 广告主投放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即使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其广告效果也可以得到保障。根据尼尔森调研结果,以西安为例,在西安的调研可推及公交人口223万人中,以世通华纳常用的30秒广告32次/天的套播价格测算,在西安投放两周广告后,其投放总次数可达448次,总收视点为460,公交人口平均接触广告7个频次,触达人数153万人,千人成本是21元/千人次,收视点成本是494元,接触1次以上的受众比例达67%,接触3次以上的受众将近50%。 三、公交移动电视跻身主流媒体 随着收视率的发布,与会的学术界的专家和 4A 广告公司的策略主管都认为公交移动电视已经完全进入了主流媒体行列,具备了和传统电视切分市场蛋糕的实力。首先从传输方式和表现形式上看,公交移动电视和传统电视都具有本质上的共性;从商业模式上看,公交移动电视同样既提供包括新闻娱乐类节目内容,也运营广告;再加上它的受众群体庞大,和传统电视一样面向大众传播,都属于大众媒体;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不过是从室内走向了室外,因此可以把公交移动电视定位为户外的移动电视台,是电视适应人们生活形态变化的一种延伸媒体。 “这次的调查,我们从调研方式、评估指标、受众基础以及样本的抽取上都和传统电视一致,可以说为公交电视和传统电视提供了公正的比较的环境。”尼尔森中国区媒介领域执行总监陈丽洁表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收视率在2%-10%,而传统电视台2%以上就已经算是高收视节目,公交移动电视已经拥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陈丽洁女士的观点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中国广告》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张惠辛先生认为,随着众多新媒体的出现,市场已经进入了混合传播的时代,企业和 4A 公司的媒体投放计划越来越复杂,已经摆脱了单纯大媒体广告的投放模式,更注重于活动或者事件等资源的整合传播。线上和线下渠道的整合传播,网上和网下的整合传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整合传播。像世通华纳这样拥有卓越媒体价值的新媒体将会在他们的计划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 “公交移动电视收视率的发布,表明这一领域已经建立起了可以用来清晰衡量广告投放效果的行业标准,也就是说广告主今后完全可以和在传统电视投放广告一样,发挥收视率作为‘通用货币’的功能,按收视率高低来购买广告时段,作到精准的覆盖和投入,这是传媒界的又一大创新举措,影响深远。”广东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范以锦先生如是说。 公交移动电视运营商世通华纳董事、常务副总裁崔斌认为世通华纳和尼尔森联手推出公交电视收视率的意义重大:“这是户外新媒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引入科学严谨的精准化评估方法,建立行业标准,开创了户外新媒体行业的先河。不但推动了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向主流媒体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世通华纳作为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崔斌同时表示,借助收视率发布这股东风,世通华纳对未来发展也作出了规划。他说:“集团在国际传媒专家张镇中董事长兼 CEO 的领导下,对现有的资源结构进行了优化,在巩固世通华纳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二、三线经济较为活跃城市的优势地位的同时,加强一线城市的布局。此外我们全力在销售与市场上发力,推出了各项服务于市场的推广活动,并引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建立了专门服务于大客户的专业部门,提供专业和国际化的服务。”
详细>>


添加微信 联系我们

BUILDING | 品牌设计

• 现有品牌诊断
• 品牌全方位分析
• 品牌重新定位
• 品牌设计
• 设计印刷执行

KEEPING | 广告执行

• 年度广告服务
• 各类广告制作
• 户外媒介发布
• 品牌宣传广告执行
• 商务活动策划

CONTACT | 联系我们

中国昆山市黑龙江北路169号
  • 凯悦花园31栋401室
  • Room 401, Building 31, Hyatt Garden,
    169 Heilongjiang Road, Kunshan, China
Tel: 0512-57572076 / 57552681

PHP Warning: PHP Startup: in Unknown on line 0 PHP Warning: PHP Startup: in Unknown on line 0